资治通鉴 谥号

谥号,依其生平功过与品德修养另起的称号,以名寓评,是为谥号。

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,再经继位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,臣下的谥号则由进行赐予。如诸葛武侯(诸葛亮)、韩文公(韩愈)、曾文正(曾国藩)、岳武穆(岳飞)等。

谥法由来

传统说法:
《逸周书·谥法解》对立谥制度的起源的解释,将其假托于周初周公旦和太公望所制谥,用以如实反映逝者的生前事迹与功劳。后世谥号之制定遂以谥法为纲。

当代研究:
郭沫若:《逸周书》是战国时代的伪书,起于战国之时。
王国维:谥法之兴分别订于不同时期,起于宗周共懿诸王以后。

文、武谥号:一个朝代的第一、第二国君的谥号经常使用文、武。

种类

  • 上谥:表扬类的谥号。传统以文、武两字为最高荣誉。
谥号 含义 举例
开创局面、辟疆拓土等伟业
经纬天地的才能,或“道德博厚、勤学好问”的品德。
生前战功彪炳的武将
  • 中谥:多为同情类的谥号。
谥号 含义 举例
在国遭忧、在国逢难 愽昌愍侯夏侯渊、晋愍帝司马邺
怀 慈仁短折 蜀汉怀帝刘禅
  • 下谥:即批评类的谥号。
谥号 含义 举例
好内远礼 隋炀帝
暴慢无亲或不吉利
好乐怠政、外内从乱 鲁荒王朱檀
壅遏遏不通 晋幽公
乱而不损 汉灵帝
  • 私谥:私下议定的谥号。

同一个谥号,其种类也会变化的。比如,“惠”本为美谥,汉惠帝用过以后,就转为平谥了。再如“昭”字,战国之前多为恶谥,用于中衰之主,或不得其终者。如楚昭王(失国)。但自战国以后,谥“昭”者多为令主,逐由恶谥转为美谥了。但自南北朝以后,又转为平谥了,用于悼谥寿命不长或不得其终者,如南梁昭明太子(短寿),唐朝以后的皇帝谥号便不再用“昭”字。

谥法规则

先秦时的谥号通常用一个字,也有三个字的。秦穆公、晋文公;三个字的如魏文惠王。

秦始皇废除谥法。

防止因谥号的定夺形成“子议父,臣议君”的局面。

汉代恢复谥法,这一时期的谥法制度也日趋严密。

唐宋时期为谥法的发展时期,谥法一方面成为封建帝王尊大谥以满足其虚荣以后工具,同时也成为驾驭群臣的褒贬手段。

武则天开的头。追谥唐高宗“天皇大帝”。自己称帝后,更是开创了皇帝生前叠加谀词上尊号溢美的先例。

宋代皇帝谥号比唐时更加谥美。

明朝时期,字数就变多了。达17 字或 21 字,甚至有固定的格式。
文臣谥号之极为“文贞”。如魏徵、杨士奇及康熙帝师陈迁敬。宋代避讳改用“文正”。

谥号举例

:除残去虐曰汤。然谥法起于周;盖殷人先有此号,周人遂引以为谥法。

威烈王:猛以刚果曰威;有功安民曰烈。

韩康子、魏桓子:温柔好乐曰康;辟土服远曰桓。

智宣子:圣善周闻曰宣。

赵简子:一德不懈曰简。

智襄子:有劳定国曰襄。

代成君:安民立政曰成。

献子:知质有圣曰献。

烈侯:有功安民曰烈,秉德尊业曰烈。

文侯:学勤好问曰文;慈惠安民曰文。

景侯:克定祸乱曰武;布义行刚曰景。

燕愍公:使民悲伤曰闵;小心畏忌曰僖。愍,读与闵同。

显王:十一家谥法:行见中外曰显;受禄于天曰显;百辟惟刑曰显。周公盖未有此谥,而周之末世谥 显王曰显,意谓后世传写周公諡法者遗之。

昭侯:昭德有劳曰昭;圣闻周达曰昭。

慎靓王:此复谥也。敏以敬曰慎;柔德安众曰靖。
liàng 释义 1.漂亮;好看。
jìng 释义 1.妆饰;打扮。2.美丽;艳丽。

昭襄王:昭德有劳日昭;辟地有德曰襄。以沈约谧法言之,则昭襄复谥也。

孝惠皇帝:应劭曰:礼谥法:柔质慈民曰惠。师古曰:孝子善 述人之志,故汉家之谥,自惠帝以下皆称孝也。

安王:好和不争曰安。

参考文献

0%