庙号,是中国、朝鲜、越南古代帝王去世后,后人在太庙之中奉祀的追尊的名号。
起源
庙号起源于商朝。最原始的庙号只有四种:
太:创基立业曰“太”,太祖汤、太宗太甲。
高:功高者曰“高”,高祖王亥、高宗武丁。
世:世代祭祀曰“世”,世祖盘庚、世宗且甲。
中:中兴者曰“中”,中宗且乙。
周朝未使用庙号,仅使用谥号。
严谨 –> 宽松
到了唐朝开始,原本慎重严谨的庙号制度大为放宽。除了部分亡国之君及短命皇帝之外,一般都有庙号,原始的四种庙号就不够用了,因此逐渐参考谥法订出新的庙号,不过开国的前几代君王,其庙号大多仍使用传承自商朝的原始四个庙号。
自唐以后,庙号在前,谥号在后的连称方式,成为帝王的全号。
习惯的变化
唐以前的皇帝有庙号的较少,因此一般称谥号,如汉武帝、隋炀帝。
唐以后皇帝基本都有庙号,而谥号从武则天开始字数不断增加,特别是明清时已经增加到十七至二十三字。所以,史书多称庙号,如唐太宗、宋太宗等。
自唐以后,谥号泛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