池化思想:资源复用

池化思想:资源复用

业务场景

连接池(Connection Pool)是创建和管理连接的缓冲池技术。

连接池的原理是通过预先创建一定数量的连接对象,并将其保存在池中。当需要使用连接时,从池中获取一个可用的连接对象,使用完毕后归还给池,而不是每次都创建和销毁连接对象。这样可以避免频繁地创建和销毁连接对象,提高系统性能和资源利用率。

常见的连接池有:数据库连接池( go-redis 连接池go-orm 连接池)、线程池(Go 协程池 ants)、HTTP 连接池等。

通常,连接池包含以下几个关键组件:

  1. 连接池管理器:负责创建、初始化和管理连接池。
  2. 连接对象池:保存连接对象的容器,提供获取和归还连接对象的方法。
  3. 连接对象:表示与资源(如数据库、线程、HTTP 服务器)的连接。

连接池的工作流程如下:

  1. 初始化连接池:创建一定数量的连接对象,并将其保存在连接对象池中。
  2. 获取连接:当需要使用连接时,从连接对象池中获取一个可用的连接对象。
  3. 使用连接:使用获取到的连接对象进行相应的操作,如执行数据库查询、执行线程任务、发送 HTTP 请求等。
  4. 归还连接:使用完毕后,将连接对象归还给连接对象池,使其可供其他请求使用。
  5. 销毁连接:当连接池不再需要时,可以销毁连接对象,释放资源。

案例

go-redis 连接池

总览下连接池的核心代码结构,go-redis 的连接池实现分为如下几个部分:

  1. 连接池初始化、管理连接
  2. 建立与关闭连接
  3. 获取与放回连接,核心实现 GetPut
  4. 监控统计 && 连接保活配置

图:go-redis连接池的基本流程

原理可参考:《Go-Redis 连接池(Pool)源码分析》

小结

总的来说,连接池是一种有效管理和复用连接的技术,它可以提高性能、节省资源、控制连接数、提高可靠性,并简化应用程序的编程。在高并发的场景下,使用连接池是一种常见的优化手段。

0%